刘永清
莲花,又称荷花、菡萏,亦或芙蕖、木华等。“出污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”其身高雅硕大,其味淡雅清香。莲藕对联更将其花、叶、籽、根等的姿态、特质描述的淋漓尽致,别有意趣。
藕白花红莲子绿,荷叶青青;
箨斑节粉笋芽黄,竹枝翠翠。
据《评释巧对》载,刘昌七岁时,同客人在河边赏荷,客出上句,刘对下句。上联说眼前事。用“白”、“红”、“绿”、“青”四个颜色词,将眼前池塘里茁壮成长的荷花、莲子、荷叶、藕描绘的栩栩如生。下联则将臆想中的竹笋、竹节、竹箨、竹枝用同样的方法,描述的惟妙惟肖。合起来,犹如一幅清脆淡雅的《荷花翠竹图》,生机盎然。
池中莲苞攥红拳,打谁?
岸上麻叶伸绿掌,要啥?
据说,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见池塘里的莲花亭亭玉立,一时兴起,脱口出上联求对,大学士纪晓岚即对下联。联语皆将眼前景物拟人化。出句形象地道出“池中莲苞”似“红拳”一样,是要“打谁?”
对句则更生动地指出“岸上麻叶”如伸着“绿掌”的手,不知是在向行人“要啥?”想象丰富,不愧高手。
明代永乐探花陈景著,自幼聪敏,吟诗答对,出口成章。一次,刚满八岁的他随父亲看荷。父亲出联道:
清凉盖引红妆面,荷叶荷花。
小景著寻思一番后,忽然高声对曰:
白团扇画黑交枝,月宫月桂。
联语前后照应。出句以“清凉盖”谐“荷叶”,以“红妆面”谐“荷花”,描述的十分得体。对句则想到月中的桂花。以“月宫”照应“白团扇”,以“月中桂花”照应“黑交枝”(似水墨画之桂枝交错一般),表述的独到恰切,意新句奇,令人称道。
明代赵同鲁与贺美之在水边赏荷。赵见叶子边上有莲蓬长成,便伸手摘取,并掰开食之。遂有感而发,脱口说:
劈破莲蓬,个个蜂儿脱体。
一旁的贺美之受他的启发,想到剖开的棕蕊的样子,遂说:
剖开棕蕊,攒攒鱼子离胎。
出句将“莲蓬”比喻“蜂房”,莲子犹如一个个蜂之幼虫,玲珑剔透,阿娜多姿。对句则将“棕蕊”比作“鱼子”,形象真切,饶有逸趣。联语皆以后句形容前句,更给“莲蓬”、“棕蕊”以生命,超凡脱俗,文静素雅。
明代才子解缙,幼时随父出行。忽见有歌女吹箫,父出上联道:
仙女吹箫,枯竹节边生玉笋。
解缙想到荷叶“如伞”,而水底之藕正如女子之“金莲”,遂对之:
佳人撑伞,新荷叶底露金莲。
“枯竹”,指箫。“玉笋”,指女子之纤纤细手。“金莲”,比喻女子之稚嫩之脚。“枯竹”与“玉笋”对应,“新荷”与“金莲”对应。而且“玉笋”对“金莲”工稳精当,令人叹服。
《南楼随笔》载,清代张文瑞一日与其子泛舟荷池,望着匆匆闪过身旁的莲蓬,忽生奇思,遂出联令子对:
白藕入泥,斜插银针穿地脉。
其子年方九岁,聪明伶俐,思维敏捷,转眼对道:
红莲出水,倒生朱笔点天文。
联语以“银针”喻“白藕”,以“朱笔”喻“红莲”,简洁生动,颇有韵味。
从前,有位柳姓商人,生有一女名竹妹,聪颖过人,工诗善对,出口成章。其弟柳生较顽皮,不安心上学,每次作业都请姐姐帮忙。后来,先生听说小姐对他有爱慕之心,便故作正经地说:
竹本无心,节外偏生枝叶。
小姐听出这联中之意,于是,解释说:
藕虽有孔,胸中不染尘埃。
后来,二人通过柳生,不断对联传情,终成眷属。
传说,江南某地有一位朴实能干、俊俏大方的采桑女,在采桑的间隙,常跟父亲学些对句。并不断听到他们父女的巧对。采桑女渐渐长大,提亲者自然多了起来。一天,她跟父母说,想悬联择婿。父亲觉着女儿的主意不错,就同意了她的想法。于是,将悬联公之于众:
采桑女,摘叶留心等后生。
“后生”,既指后生的嫩叶,又指有出息的小伙子。
这天,来了一位容貌俊秀的小伙子。他根据自己挖莲生活实际,通俗自然地对道:
挖莲郎,盘根摸梗寻佳藕。
“佳藕”,既指成色较好的“藕”,又指俊俏美丽的“配偶”。
采桑女听得出来者的身份,看得出挖莲郎的勤劳和朴实,便愉快地嫁给了他。
据《解人颐》载,从前有位姓叶的人,要去寺院拜访僧人。当他走到僧舍门口时,望着池中的莲蓬出句曰:
莲子已成荷长老。
舍内僧人接口道:
梨花未放叶先生。
联句皆一语双关。“长老”,既指荷已长老成莲蓬,又为对僧人的敬称。这里的“荷”,既指“荷花”,又是在问“哪个(僧人)”在此?“先生”,既指先生长出来,又指对人的称呼。看来,不管哪位长老都认识叶先生。
清乾隆进士百龄,号菊溪,在为云南藩司时曾爱慕一伶儿。伶儿名荷花,色艺俱佳。后来,百龄调任两广总督时,仍带荷花在身边。此时,荷花年岁已大,鬓发有点稀疏。一日,二人在一起戏谈。百龄忽然引用苏轼《冬景》诗句吟联曰:
荷尽已无擎雨盖;
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上联说荷花开尽,荷叶脱落,已经无法遮挡和承接雨水了。言外之意是在讥讽伶儿人老珠黄。下联以“菊残”暗指自己(号菊溪)年老力衰,但还乐观洒脱,对生活充满信心。联语飘逸清隽,妙语解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