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说“生挽楹联”
杨玉才
顾名思义,人还健在,先写挽联。或挽他人,或挽自己,有人觉得荒唐可笑,实则不然,此乃是楹联中特殊形式。最早生挽联据说起源于南宋,盛行于大清,继尔民国时期延至于今;上至达官显贵,下至平民百姓,均有佳作传世。主要有三种形式:
一.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,借此形成别样的遗嘱。
二.作者对亲朋好友生时赞许或成败得失。
三.作者咏志,叙怀,警言,劝导等等,不一而足也!
写生挽他人,容易发生误解,例如:曾国藩一生写了七十多副挽联,某一天闲着无事,给好友一杨总兵写生挽,恰巧杨来登门拜访,看到他为自己写挽联,拂袖而去,从此老死不相往来。写生挽自己的联,非常豁达,有点“视死如归”的味道;例如:左宗棠27岁已写好一副自挽联,可他却享年73岁,也就是说,自挽联早写了46年,古人为此不迷信,何况今人乎!
盖因如是,我也突发奇想连续为自己撰写几副生挽楹联,其中一副:
问、问、问?我可长生吗?秦皇汉武安何在?
叹、叹、叹!谁能不死矣!李贺纳兰早已归!
唐人李贺27岁亡,大清一纳兰性德30岁卒。叹字,平水韵,可平可仄,这里读平声,其意不变。另一副为:
来兮拟似:踏雪寻梅,望岳吟诗,登楼题句;
归矣追随:庄生梦蝶,弥衡击鼓,老子骑牛。
拙作中化用六个典故,浓缩今生,旷达了死后的超脱。又具“生而无愧,死又何妨”之情愫焉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