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:永不消逝的电波
“要为李白这个名字增光,而不是让李白给自己增光。”这是李白生前的座右铭,展现了他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。15岁便投身革命的李白,经历了12年危险重重的地下斗争,六次搬家,三度被捕。即使在敌人心脏地带,他依然坚守岗位,毫不畏惧。
李白的儿子曾说:“爸爸抱抱我。”然而,李白却微笑着对他说:“天快亮了,爸爸明天再抱你。”不幸的是,天亮了,黎明到来了,但李白却永远未能再抱起儿子。他在上海解放前20年英勇牺牲,然而,他的名字却像电波一样永不消逝,深深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李白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。年仅15岁时,他毅然离开家乡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那时,他参加了秋收起义,成为了工农红军的一员,并进入了通信科,成为了一名无线电通信连战士。在通信班里,他勤奋学习无线电技术,成为一名优秀的通讯员,并在长征中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展开剩余80%1937年,李白来到了上海,并在那里与周恩来总理会面。当时的上海,正是敌人重兵压境的地方,李白不仅要对抗中统、军统的追捕,还要避免汪伪政权的打压。他利用无线电技术,架设了上海与延安之间的“鹊桥”,成功收集并传递了来自上海、军统、中统、苏联等多方面的情报。
进入1939年,上海的斗争形势愈发严峻,地下党的电台被敌人频繁搜查,整个上海弥漫着恐怖和紧张的氛围。为了保护李白的身份,党组织派出了女党员裘慧英与他假扮夫妻,两人一同守护着电台。在这个地下的秘密之家里,他们用尽心力保护电台设备不被发现,并通过改进电台的外观和功率,使得电台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。
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,李白和裘慧英做出了巧妙的改变。白天,电台只是一个普通的收音机;而到了晚上,电台便被重新组装成收发报机。尽管功率仅有30多瓦,信号却能够远距离传输,甚至可以传到20000公里之外的延安。有时,为了确保安全,李白还会将功率降到20瓦、甚至15瓦,这种极低的功率通常难以传输信息,但李白却凭借其精湛的技术成功搭建了上海与延安之间的通信桥梁。
白天,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,夜晚,他则在寂静的夜色中悄悄地发送情报。裘慧英总是默默地为他守护,确保电台不会被发现。每当重要的情报传送完成,两人会轻轻松一口气。为了避免被敌人察觉,李白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将电台的零部件拆卸,使得它变回普通的收音机。
然而,随着1942年中秋节的到来,敌人终于发现了李白的秘密电台。当李白的妻子从窗户看到数十名宪兵翻越围墙时,她迅速警告李白。李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拆卸电台,将所有零部件隐藏得严严实实。然而,敌人还是通过蛛丝马迹察觉到了一些端倪,最终闯入了他们的住所。李白忍受了严刑拷打,但始终未曾泄露任何情报。
尽管遭遇重重酷刑,李白始终没有屈服。他清楚地知道,黎明即将到来,革命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。由于没有得到关键信息,敌人只得放弃,但李白在1944年依然被成功营救出来,并迅速前往江浙地区继续潜伏。
李白不畏艰难险阻,继续执行任务,收集和传递情报,为党组织提供关于国民党、美国、苏联和日本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信息。即使遭遇了第二次被捕,他依旧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,继续履行使命。
然而,在第三次被捕时,李白面临着生死抉择。虽然他得到了逃脱的机会,但他选择留下来,传递最后一条紧急情报。就在敌人破门而入的那一刻,李白在无线电台上发送完最后一条电报后,才不舍地停止了工作。他发出的最后一个信号是“再见”,这一瞬间,电台静默了,时钟停滞在了2:10。那一刻,他与整个革命事业永别。
李白的英勇牺牲并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反而成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。20年后,李白的故居迎来了曾经接收过李白电报的报务员。她带着满头银发,回到李白的家乡,在李白的遗像前流下了泪水。她怀着深深的敬意,向伟大的李白烈士送上了一条电报:“李白前辈,您期待的黎明已经到来,您期待的胜利已经来了。我们已经替您见证了新中国的样子,您放心吧。”
李白的亲人从未知道他参军的消息,直到他牺牲,他们才从外界得知。李白的父亲一直以为他是个普通的糖果店员工,从未知道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。李白也一直将自己的革命工作隐瞒得严严实实,直到牺牲才将这个秘密带入了历史的长河。
李白虽然在父亲去世时未能见到最后一面,但他一直寄送着工资,寄送着对家庭的牵挂。即使在远离家乡的岁月里,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为无数百姓争取一个家,为革命的胜利献出一切。直至最后,他依旧没有机会回到家乡。
李白的牺牲是在上海解放前20天,而直到那时,革命的曙光才真正到来。正如他曾在自己的诀别信中写道:“带些萝卜干过来,炒米粉也多带一些,带个热水瓶,带一块儿肥皂。我这里一切都好。” 这是他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,也是他最后一次为家庭送上关怀。无论李白身处何种境地,他始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,而这个名字,也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。
参考资料:
-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- 《世纪风采》
- 新华网
- 人民网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