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解放后,谭启龙从一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军,转身投入了地方的城市建设工作。他先后在浙江、山东、福建、青海和四川五个省份担任重要领导职务,留下了深远的印记。随着年纪渐长,进入晚年阶段,老战友和曾经的上级邓小平提出了三个城市供他选择作为养老之地,但令人意外的是,谭启龙一个也没有选。
1979年12月,正当谭启龙在青海省工作时,突然接到了中央办公厅打来的电话。电话挂断后,他迅速准备,赶赴北京。到达北京后,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自召见了他,告诉谭启龙,中央决定调整他的工作,将他调到四川担任第二书记,这实际上是一次升职的变动。李先念询问他是否有任何异议,谭启龙毫不犹豫地回答,中央安排哪里,他就去哪里。
在赴四川之前,谭启龙去见了邓小平。见面后,邓小平开门见山,给他提出了两条关于工作的建议:一是实事求是,拨乱反正;二是要经常到基层去,倾听群众的声音和意见,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能赢得群众支持的政策。邓小平微笑着补充道:“听说你很喜欢跑到下面去,别忘了多去看看,那样的好处多多。”临别时,邓小平还叮嘱谭启龙去见一见叶剑英,谭启龙答应了。
展开剩余78%来到叶剑英的住所后,叶帅特别强调,四川是一个大省,人口接近一个亿,一定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,艰苦奋斗,不能掉以轻心。两人谈论的过程中,正好到了午餐时间,叶帅邀请谭启龙在家里共进午餐。餐桌上,叶帅提到四川要特别重视手工业的重振,四大手工业省份中,四川应当位居首位,这一优势不能丢失。通过与李先念、邓小平、叶剑英的交谈,谭启龙受到了极大的鼓舞,获得了深刻的教益。他后来回忆道:“特别是小平同志给我的两条建议,不仅为我指出了明确的方向,而且对我的要求也更高、更严。”
到达四川后,谭启龙牢记邓小平的教诲。为了更好地了解省情并解决基层问题,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各地调研。根据说法,当他离开四川时,几乎跑遍了全省200多个县,唯一没去的仅是一些交通不便或者海拔过高的地区。
1980年7月,邓小平来四川考察,谭启龙抽空陪同邓小平前往峨眉山。那时的交通只能开车到山脚,金顶距离还有一段路。邓小平提议:“我们走着上去吧。”当他们抵达金顶时,邓小平坚持步行前往万年寺。在寺中,邓小平看到了北宋时期铸造的普贤菩萨骑白象的铜像,他赞叹道:“庙里的菩萨保养得很好。”参观完毕后,正值饭点,邓小平和谭启龙在万年寺简单吃了豆花,邓小平夸赞:“这豆花点得不错。”
晚些时候,邓小平决定在万年寺过夜。第二天,他一行从万年寺下山。尽管山路艰难,邓小平的精神依然很好,拄着竹杖坚持步行。在下山的路上,邓小平看到一些陡峭山坡上种着稀稀拉拉的玉米,他关切地说:“这会造成水土流失,摔下去更危险。应该改种树。”而在看到旁边种植的黄连时,他又提到:“黄连挺好,玉米可以不种了。”谭启龙趁机向邓小平反映了四川山区农民的困境,并透露省委正在研究加快发展山区经济的政策,准备通过提供10万吨粮食支援山区生产,邓小平听后表示赞许。
1982年9月,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到访四川。在欢迎大会上,邓小平、谭启龙与金日成一同发表了讲话。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:“我希望四川人民能够很好地学习朝鲜人民的优良品质,发挥‘天府之国’的优势,在各项工作中争取更上一层楼。”在成都期间,邓小平、金日成和谭启龙参观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等名胜。在农村,邓小平也十分关注农业改革,特别是介绍了农村沼气的推广:“沼气这种东西虽然简单,但它能解决农村的很多问题,不仅能煮饭,还能照明、发电,还能改善环境卫生,提高肥料使用效果。”
邓小平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在这几天的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到了1986年春节,邓小平再次来到四川,谭启龙被召见进行了谈话。在谈及谭启龙晚年生活时,邓小平问他打算在哪个城市养老。他问道:“你是想回北京,还是去杭州,还是留在天府之国四川?”经过一番思考,谭启龙表示,由于四川气候湿润,他的身体不太适应,还是希望能够回到山东安度晚年。邓小平听后点头表示同意。
谈话结束时,邓小平问他还有没有其他要求,谭启龙想了想,表示没有其他问题,只希望邓小平能给自己留几句字。邓小平当时没有立即写字,而是等回到北京后,专门给谭启龙寄去了宣纸,上面写道:“人间重晚晴 书赠谭启龙同志 邓小平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三日。”谭启龙十分珍惜这份赠言。
不久后,邓小平通过卓琳夫人,写信给谭启龙,建议他退下来后留在四川继续担任顾问。1992年,邓小平参加了中顾委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,会议结束时,他走出会场遇见了谭启龙。邓小平握住谭启龙的手,说:“你还这么年轻,还是在山东吗?”谭启龙笑着回应:“还在山东,已经80岁了,哪里年轻了。”这一幕被记者拍下,成为了他与邓小平的最后一张合影。谭启龙将这张照片放大,与邓小平的题词一起挂在了墙上,以此表达他对邓小平深深的敬意和爱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