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必业:从贫苦农家子弟到革命将领的传奇
今天帝哥想与大家分享一位开国中将梁必业的传奇故事。
梁必业于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文陂乡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。1929年,红军抵达吉安县时,年仅13岁的梁必业主动加入了儿童团,1930年他又加入了红军,并被分配到红4军政治训练队。自此,梁必业与军队的政治工作紧密相连,走上了为革命事业奉献的道路。
不久后,梁必业随红军部队开始北上征战。一次,部队行军了70里,梁必业在途中不慎掉队。等他晚上赶到宿营地时,饭菜已经分完。此时,他只能盛了一碗粗糙的米饭,独自蹲在一家小店门口吃着。这个场景正好被时任红4军政委的罗荣桓看见了,他笑着招呼梁必业:“小鬼,我这里还有菜,过来一起吃!”这是梁必业第一次遇见罗荣桓,他回忆说:“当时罗政委才26岁,身材魁梧,戴着眼镜,虽然是军政委,我当时很不好意思去他那儿。但在大家的鼓励下,我硬着头皮走过去,羞答答地夹了一筷子辣椒,拿着就跑了。”
展开剩余79%这一幕,令罗荣桓对梁必业这个质朴的农家子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开始着力培养他。随后,梁必业先后担任了科长、指导员和宣传队队长等职务。抗战全面爆发后,他随罗荣桓一起挺进山东,担任了115师政治部组织部长和教导第1团政委等重要职务。解放战争时期,梁必业成为第38军的首任政委,他带领部队从渤海之滨一路打到滇越边境,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抗美援朝:38军崛起为“万岁军”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第38军屡次立下赫赫战功,赢得了“万岁军”的美誉。38军的老兵们一致认为:“梁必业同志一手打造了38军那种强悍的战斗作风!”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工作水平,使得38军成为了抗美援朝中的中坚力量。
1960年:坚持原则的梁必业
1960年,梁必业被任命为总政治部副主任。在这一岗位上,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,表现出了高级政工领导应有的坚定政治立场。60年代初,林彪提出了“带着问题学”的口号,试图把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庸俗化。在1961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,罗荣桓对这一提法提出质疑,梁必业深感认同。后来,梁必业在总政的一次办公会议上明确表示:“带着问题学,这种提法不适当。它的意思是让我们去《毛选》中找答案,怎么可以这样呢?比如夫妻吵架,怎么能去《毛选》中找解决办法呢?我们应该学的是立场、观点和方法。”
1964年:梁必业与林彪的冲突
1964年12月,梁必业主持召开了全军组织工作会议,全面总结了四年来的组织工作经验。就在会议开始后,叶群找到梁必业,传达了林彪的指示——要求会议主要揭露部队的问题,而非总结经验。梁必业认为,会议的议题早已确定,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基于预定的计划,因此,他坚持按照原定方案开展会议。这一举动让梁必业与林彪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,也让梁必业彻底得罪了林彪。
文革时期:坚持立场,拒绝屈服
1966年,文化大革命爆发,梁必业也未能幸免。他面对着无数的批斗和指责,却始终没有向林彪或其他领导写过一字检讨,始终没有说一句奉承的话。直到1974年12月,梁必业才重新出山,担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,全面主持总政的工作。
1975年:梁必业与张春桥的斗争
1975年初,张春桥提出“反经验主义”的口号,针对的是周恩来、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。这时,梁必业与张春桥发生了针锋相对的斗争,坚决拒绝总政发布“反经验主义”的文章。他还特地告诫《解放军报》负责人华楠:“我们不可以宣传‘反经验主义’。”同年秋天,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,梁必业指示:“《解放军报》要大力宣传长征精神,宣传党的光荣传统和老干部的功绩。”尽管张春桥对此愤怒不已,但也无可奈何,只能忍气吞声。
“四人帮”倒台后:梁必业的坚定
1976年夏,“四人帮”发起了突袭,指责总政治部不听毛主席的指示,只听邓小平的意见,强迫总政党委进行检讨。接下来的18天里,总政党委连开会议进行批判。直到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的飞机失事,陈锡联指派杨成武和梁必业前去处理此事,四人帮才暂时停止了对梁必业的围攻。
“四人帮”被粉碎后,叶剑英感慨地说:“梁必业肩膀硬,是个好同志!”
晚年与离世
1982年11月,梁必业调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,1985年底他退出了领导岗位。2002年10月14日,梁必业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86岁。他的一生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,也铸就了他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卓越的军政才能。
作者简介
帝哥,一位90后上班族,专职写作已两年,曾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过多篇爆款文章。如果你对自媒体、写作、赚钱感兴趣,想通过下班时间做副业,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“帝哥说史”,一起探讨、一起进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